“人生能几欢娱,趁良辰美景。”春节期间,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沉浸在热闹喜庆的氛围里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处处洋溢着新春喜悦。在这片欢乐海洋中,王家磨村的“跳高月”社火表演吸引着众人目光。
“跳高月”作为社火表演的精华,承载数百年历史记忆,诉说着王家磨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据村里社火头人回忆,“跳高月”之名源于古老诗句“寺院无灯月光照,山门不锁白云封。”每年春节,都是村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。
队员贾邦定所说:“高月是积极向上、欢乐激情的象征。每次组织秧歌表演,大家身着统一服装,迈着激昂步伐,以整齐划一的动作迎接新的一年。”通过“跳高月”,村民们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,更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。
如今,“跳高月”道具依然遵循传统工艺,采用手工扎制。村里老艺人精心挑选竹子,确保每一根质地坚韧、粗细均匀。扎制时,他们凭借世代相传的技艺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,将竹子巧妙编织成高月灯骨架。随后,在灯面上精心绘制“寿”字以及寓意吉祥如意、年年有余等传统图案,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,更是文化符号,承载着先辈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剪纸艺术的融入,为高月灯增添独特艺术魅力。老艺人手持剪刀在红纸上翻飞,不一会儿,一幅幅精美剪纸作品便呈现在眼前,再粘贴在高月灯上,使其更具层次感和艺术感。内部点燃手工“洋蜡”,暖黄灯光透过灯面,寓意照亮四方、驱散黑暗、带来光明与希望。
表演“跳高月”的重任通常由村里青壮年男子承担。他们自幼跟随长辈观看社火表演,耳濡目染间,对“跳高月”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理解。表演时,他们的节奏紧密跟随鼓点,每一个鼓点都仿佛是心跳节拍,指挥着一举一动。舞者手脚协调,始终跳着“十字步”,这种步伐看似简单,却蕴含阴阳平衡、四方通达的寓意。他们单手或双手舞动寓意“庇荫百姓”的高月灯,依照固定程式表演。舞动时,流苏翻飞、五彩斑斓,既传递丰收喜悦,也饱含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
正月初九,首阳镇王家磨村村部院内热闹非凡。高月手们身着精心制作的盛装,手持高月,在喜庆鼓点中变换队形与阵势。时而排成整齐方阵,时而交错穿插,如游龙穿梭,展现出灵动与活力。豪迈有力的舞步和旋转有度的高月,吸引众多村民围观喝彩。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,大人们则目不转睛欣赏表演,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。
据王家磨村高月队负责人原正明介绍,今年村上组织了60名高月手和8名鼓手,从腊月就开始排练。排练期间,老艺人耐心指导年轻队员,从基本步伐、手势到复杂队形变换,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。队员们也积极投入,克服冬日寒冷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,只为在春节期间呈现一场精彩表演。目前,他们已在周边村庄进行多场表演,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。正月十五,他们还将前往陇西县城,参加定西市2025年春节社火展演,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“跳高月”的独特魅力。
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,“跳高月”社火表演面临诸多挑战,如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传承人才短缺、传统技艺传承难度加大等。但王家磨村村民并未放弃,他们积极探索创新,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、邀请学校学生参与体验等方式,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“跳高月”,为这一古老民俗文化注入新活力,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。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尚杰、王冰雅,通讯员 崔翔龙)